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JDB电子练得越狠可能越折寿!能降低死亡率运动TOP3第一竟然是
JDB电子“少坐多动”自然能够促进健康长寿,但选择运动方式很有讲究,并非所有的运动方式都好。
近日,来自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,高水平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(比如: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、慢速游泳等)能够有效地延缓衰老,让人离“长寿老人”更进一步;但相反,如果过于剧烈的体育活动会导致相反效果。而这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的是脂质。
通过观察性和孟德尔随机化(MR)研究,研究体力活动(PA)和久坐行为(SB)与寿命和年龄加速(AA)的关系,并量化脂质的中介作用。方法:在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(GBCS)中,采用中文版国际身体活动问卷对PA和SB进行评估。长寿被定义为随访时或死亡时的年龄等于或高于第90个年龄百分位数的参与者。AA定义为表型年龄对实足年龄回归线性模型的残差。采用线性回归和带稳健误差方差的泊松回归评估不同强度下总PA和特异性PA以及SB与AA和寿命的相关性,得到βs或相对危险度(rr)和95%置信区间(ci)。采用双样本磁共振检查因果关系。采用中介分析评价脂类的中介作用。结果:在20,924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GBCS参与者中,在平均15.0年的随访期间,与低PA相比,中度和高PA与更高的长寿可能性相关(RR (95% CI)分别为1.56(1.16,2.11),1.66(1.24,2.21)),并且横截面上与较低的AA相关(β (95% CI): -1.43(-2.41, -0.45), -2.09(-3.06, -1.11)年)。较高水平的中度PA (MPA)与较高的长寿可能性和较低的AA相关,而高强度PA (VPA)则表现出相反的效果。在GBCS中,PA与寿命的相关性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介导8.23% (95% CI: 3.58 ~ 39.61%),而与AA的相关性由LDL-C、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介导,分别为5.13%(3.94 ~ 7.30%)、7.81%(5.98 ~ 11.17%)和3.37%(2.59 ~ 4.80%)。此外,在双样本MR中JDB电子,SB与AA呈正相关(β (95% CI): 1.02(0.67, 1.36)年)。
为了探讨体育活动、久坐行为与长寿/衰老加速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关系,研究者采用了观察性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,并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(GBCS)收集到了参与者的数据。
两个暴露变量PA和SB由针对中国成年人的国际体力活动问卷(IPAQ-C)收集而来,包括:≥10分钟的步行、中度和剧烈活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JDB电子,以及涵盖坐着和躺着在内的时间。
最终纳入20,924名参与者。在平均15.0年的随访后,共有2991名参与者被归为“长寿组”。在这项研究中,“长寿”是指在随访或死亡时年龄达到或超过第90百分位数的参与者,该组的基线岁。
调整了混杂因素之后发现,与低PA的相比,中等和高水平的体力活动与寿命呈正相关。具体来说,体力活动达到中等水平,寿命延长的可能性将升高56%;而“升级”到高水平,长寿的可能性增加了66%。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的运动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,并不是任何运动形式都能带来延寿的好处——只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与长寿呈正相关,每增加1小时的MPA能使长寿的可能性升高5%;但步行和剧烈运动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,尤其是VPAJDB电子,每增加1小时竟会使得长寿的可能性减少17%。
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有哪些呢?生活中最常见的快步走或慢跑都属于MPA,游泳(较轻松)、骑自行车、跳绳、爬楼梯、瑜伽(节奏稍快)等等运动形式都可归为MPA。
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PA、SB与衰老加速之间的关系,发现:每天较高的MPA频率与超过5年的衰老加速的风险降低2%有关;而较长的VPA持续时间与超过5年的AA风险较高相关,每增加1小时的VPA,加速衰老的风险将显著增加24%。
运动虽好,但还是要量力而行、适可而止。VPA涵盖了动感单车、有氧舞蹈、HIIT、大重量力量训练等等,这种过高强度或过长时间的VPA反而会“折寿”,所以应当选择适当的MPA或者控制VPA的量。
总的来说,限制立方样条图显示,PA水平越高,长寿的可能性越高,加速衰老超过5年的可能性越低。
此外顶级医学期刊《柳叶刀》及其子刊上曾发表研究。调查了120多万人的运动数据,更直观的总结分析出了最能降低死亡率3类运动~
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,我们分析了2011年、2013年和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调查中1237194名18岁及以上人群的数据。我们比较了锻炼者和不锻炼者自我报告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天数,使用了精确的非参数匹配程序来平衡两组在年龄、种族、性别、婚姻状况、收入、教育水平、身体质量指数类别、自我报告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以前的抑郁症诊断方面的差异。我们使用回归方法检查了运动类型、持续时间、频率和强度对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,并进行了多重敏感性分析。结果:在过去的一个月里,有运动的个体比没有运动的个体少了1.49天(43.2%)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,但其他方面的身体和社会人口学特征是匹配的(W= 7.42 × 1010, p 2.2 × 10 -16)。与不运动相比,所有运动类型与较低的心理健康负担相关(最小减少11.8%,最大减少22.3%)(所有运动类型的p 2.2 × 10 -16)。受欢迎的团队运动(低22.3%)、自行车运动(低21.6%)、有氧运动和健身房活动(低20.1%)与抑郁症的关联最大,持续时间为45分钟,频率为每周3至5次。
进行有氧运动时,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基本持平,可以起到锻炼心肺、改善三高、提高血管功能、减肥等作用。
运动强度:想达到最佳效果,需持续保持中等强度,也就是运动时心跳呼吸稍有加快,但还可以勉强说话交流的程度。
心率:如想量化中等强度,可在运动时用运动手环等设备监测心率,保持在 (220-年龄)x60%~(220-年龄)x70% 次/分。
运动频率:最好每天进行30分钟~1小时的有氧运动,另外每周额外进行150分钟的力量抗阻训练。
游泳锻炼全身的同时,呼吸换气更能增强心肺功能、改善心脏供血。且人体在水下时脊柱关节、膝关节的压力较小,更不容易受伤。
泳姿:蛙泳不适宜膝关节病和O型腿的人;仰泳不适合肩、踝关节损伤者;自由泳则不适宜腰突、腰腿痛患者。
挥拍运动,在锻炼身体协调性和各肌肉群、改善心肺功能的同时,让人注意力更集中,大脑处于活跃状态,延缓大脑的衰老。
运动频率:每周3~5次,每次锻炼在45~60分钟之间,太短或太久都不行。
充分热身:运动前后要进行5~10分钟的热身、拉伸,运动时不需要过于激烈。
科学补水:运动后应平缓地间歇分次补充水分,一次饮水不超200毫升,两次饮水可间隔15分钟。
总而言之,这些基于人群的研究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,毕竟,这些研究数据再充分,如果你不动,它们就只是数字而已!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